Sunday, May 1, 2011

杯酒人生

对酒的感情有些复杂,大学的时候对它有些避之不及,唯一的一次喝酒是毕业吃散伙饭,当时还特意写了一篇《聚了、散了,醒了、醉了》留作纪念。有意思的是,来美国后的老板专长之一却是研究酒。从抗拒到接受到学着喜欢酒,心态的转变可能也是自己慢慢成熟的体现。
    沾着老板的光,拜访了酒厂,参观了葡萄园,也品过酒,学习些跟酒有关的知识;在葡萄酒和米酒中寻找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似与不同。可惜老板不研究白酒,不然再与中国的酒文化拿来比较,倒是可以好好做做文章。
    从米、谷还是葡萄到最后呈现的美酒,经历得一次次蒸煮、发酵、蒸馏到提纯的过程。酒沾上味蕾的瞬间,有经验的人便可从它的芬芳、质地和口感得知它经历这个过程的细节。都说有故事的人可以品出酒的百转千回、苦尽甘甜;我道行太浅,除了有点甜的酒,其它一律不待见。
    美酒坊大多隐于市,往往酒坊本身或葡萄庄园就是一副美景。它们藏在美妙的山谷之后,寂静的小镇之间。今天去参观一个酿酒厂,一路上倒是随时可见“蓝蓝的天上白云飘,白云下面马儿跑”。

   记得林达的书中提到“美国是个小镇的国家”,深有同感。美国的小镇特别多,散步在不起眼的角落。这些小镇民主独立的气氛构筑了美国的气质。我们的学校就是座落在这样的小镇,今天去的酒厂、随后拜访的几个地方也都是这样的小镇。

   驱车两个小时,总算赶到目的地。本以为是个大庄园,不想确是不起眼的厂房,屋外还漆着日本酿酒的图,原来是个酿米酒的地方。本来美国人不喝米酒,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日本米酒在美国盛行,于是就有了本地的米酒酿制工业。不过这里的全部机器都引自日本,酒曲什么的也是日本,酒的标签还有日文……有点不伦不类的结合,当然也只是卖给美国人,地道的日本人估计会嗤之以鼻吧~

   走进厂房才发现,这个家庭作坊式的产业倒也算小有规模。高达两层楼房的酿造灌和处理器有二十台之多。不过只有十个工人负责操作,美国式的高效可见一斑。从原料的采购到酒的装瓶,要经历五个月的过程,相比于其它的酿酒工艺,这个应该算短的吧?


   日本米酒在英语中叫sake,我猜做法跟咱们中国的米酒也没多少差异,无非四个关键因素:米,水,酵母,酒曲(这里特制日本酒曲koji).我们这里的水有多好不知道,不过充沛的雨量肯定是有保证的,这都从去年十月下到现在了!!酿米酒的米跟煮饭的米也差不多,不过酿酒之前他们会把米磨碎,据说这样会去除不好的味道。厂房里面有个实验室,他们会在里面培养酵母。很特别的是旁边有个雪松木造的酿酒房(很像桑拿房),据说跟日本是一模一样,在这里酒曲跟米混合。

    这样流水线的介绍太枯燥乏味,还是让产品来说话吧。

   付了五刀,尝了四种sake,还是plum的最好喝,因为最甜!我不知道美国人喝日本米酒是什么心态,品味的又是怎样的文化?我对米酒文化一窍不通,不过看到这些精美的布置和装饰,似乎又联想到些什么。


有酒的地方就有人生,有人生的地方就有故事。不知道在日本米酒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悲欢离合呢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紫红色的就是我说的Plum.









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 除了清酒,我还尝试了红酒和白葡萄酒,滋味各有不同~

  那是上月跟Yan一起参加的品酒会,也是尝了四种酒,还包括了我们这里最有名的Pinot noir.

 还是我老板牵的头,气氛依旧很轻松,大多是年轻人,也不过是浅尝辄止,没有见谁喝失态。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这是一对母女呢   还跟Yan照了一张,可惜她不习惯把照片发到网上,就用马赛克遮一下吧~
   最后来一张本人特写,友谊万岁,cheers~

   五一愉快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