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August 28, 2015

南腔北调

        最近从附近的图书馆借了几本中文书,一本冯唐的《万物生长》,一本王安忆的《众声喧哗》。感慨情节之余,感叹语言的玄妙,同样的中国字,因为作家的风格呈现了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字效果。

        早些年知道冯唐,网上只言片语的介绍拼凑出我对他的第一印象:才子、医学院高材生、留美、麦肯锡咨询、商业CEO。知道他是业余的作家,出了好几本书,但从没读过他的作品。因为电影,听说了万物生长。当时海报的宣传片上印着韩庚和范冰冰,范冰冰虽然演技勉强,每次电影宣传倒是很卖力。一时间,网上全是关于这电影和关于范爷的段子。这次机缘巧合,为数不多的中文书里我随意挑了这本,想看看究竟冯唐何许人也,为何这个故事会被搬上银幕。

         读完大呼痛快,原来冯唐是北京人。字里行间,地道的京腔调侃,有人说有点王朔的影子,这个我难以体会。王朔的书读得不多,同时借的一本《我的千岁寒》因为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贯穿其中的佛学精神读来相当吃力。相比之下,冯唐这本明显通俗许多。书是关于一个医学博士生的青春,近几年青春题材泛滥,少不了友情、堕胎和背叛,这里却没有那么狗血的桥段,但因为是相似的学医经历,让我对他的真实性深信不疑。一边读一边想十年前自己的医学院生涯,当年学解剖被福尔马林熏得一把鼻涕一把泪,课上扯着尸体上各种神经血管,课下又挤到食堂买肉包子;当年在自习室复习到深夜,临考前还得坐在楼道挑灯夜读;当年找老师画重点,找师长问往届考卷……一说到想当年,一想到十年前,青春就这么嗖地一声流过,让人不忍回头张望。

        书中的那个秋水,容易让人联想起作者本人,即便不是,他的聪明,幽默和嘴皮功夫,也该有几分影子吧?虽然作者后记有些遗憾地说自己的作品不够深入,但还是让我忍不住赞叹,怎么有些人文字运用起来就这么炉火纯青呢?旁征博引地如此不着痕迹,你得仔细一琢磨,才想起来,啊,原来是这么回事。

        如果说《万物生长》透着青春期的阳刚,那《众声喧哗》就是有着暮年的阴气。在我看来,王安忆是位典型的海派作家,把上海弄堂里那些个市井气、烟火气、小家子气写的千折百绕,印象中《长恨歌》也是这个风格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北京生的冯唐写得字透着敞亮和霸气,上海的王安忆则是细腻而阴柔。这算不算跟早期的张爱玲一脉相承呢?又或者与林妹妹有些类似。看完不禁反问:这人得生几窍,才能把人心写得这么复杂和妥帖?

Sunday, August 9, 2015

岁月绵长

        好像上一刻还在Oregon为明天发愁,下一刻就在加州湾区的一室安居乐业、享受岁月静好的小确幸。难怪喜欢的一姑娘说人类是健忘的动物,我们会不自觉地美化记忆,忘却曾经的痛苦。正如作家马尔克斯所言,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,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,被讲述的日子。

        作为初来乍到的新人,身边的同事爱问我怀念Oregon的什么,喜欢加州的哪里?似乎很难做出横向比较,一个绿色多雨一个阳光干旱,一个节奏缓慢一个多元充满活力。可能因为全球变暖,以拥有凉爽舒适夏天闻名的Oregon最近几年气温频频破记录,今年已经有好几周连续几天华氏一百多;于此相反,这里的湾区反而清凉宜人。只是因为强光照,每天傍晚开车回家脸都晒得通红。在Oregon的小村子呆了六年,本以为我不会喜欢这个人口密度堪比国内二线城市的地方,可是真正住起来也没那么差。生活便利自不用说,背景各异的地球居民随处可见,最主要还是告别牛郎织女的异地恋,如今和三胖相隔不过二十多分钟的车程,随性安排见面的日子让人觉得幸福的有点不真实。

        新的工作环境充满挑战,全新的研究领域、资深的科研前辈、友好的工作同事、还有每周一丰盛的免费午餐,每一样我都很喜欢。老妈还在不停告诫我要努力踏实工作,其实哪用得着她劝诫,找工作的辛苦至今历历在目,这样的机会不好好把握怎么对得起之前折腾的三个多月时光?

        从没有过在加州定居的计划,如今真切地在这里生活工作,又觉得一切早有天意。某一日我会结婚生子,有自己的家庭,对于未来,满是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