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餐阅读的今天,很少有本书翻阅完还在脑海久久挥散不去;那些字句、那种情绪,直让人想倾吐想分享。在读它之前,作者萧红的名字我是有所耳闻的,她和萧军二人“小小红军”的组合让我乐了许久。作为民国四才女之一,我对她的了解最少。这是第一次读萧红的作品,《呼兰河传》应该算是她的代表作。一半的白描,一半的自传;一半的凄凉,一半的悲哀。
茅盾曾说:“《呼兰河传》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,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,还有别的东西,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,它是一篇叙事诗,一幅多彩的风土画,一串凄婉的歌谣。”不知是不是萧才女的写作风格,她的笔触很淡,看似不着力的描写,却涵盖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和透射出浮世绘背后那深深的无奈。呼兰河是黑龙江的一个县城,作家小时候出生成长于此。书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呼兰河城的街巷阡陌、集市、学堂,介绍了这里的习俗:跳大神、放河灯、看大戏……浓浓的乡土气,很北方。书的后半部分则是作者的传记,回忆了她幼时的生活,那个充满了童趣和新奇的院子,唯一一个疼爱她的老祖父,还有身边的一些人,一些事;而最打动我的就是这后半部分。
鲁迅曾高度评价萧红,说她是最有才气的女作家,可能会成为继丁玲之后的又一人。我不是文学鉴赏师,不懂如何鉴别作者的才情,但相信能打动读者的一定是好作品。她就这么轻描淡写地介绍,我就跟着她进了书里,进了呼兰河城,似乎那些人就活在我周围。更要命的是,我看着他们的喜怒悲喜,看着他们的那些艰辛,却一点忙也帮不上,真真是活活急死人。
那个团圆媳妇,被隔壁人家花了几大洋买了来。才十二岁,模样周正,身体健康。可惜是个团圆媳妇,大妈大嫂们嫌她长得太大方,怎么一到人家就好意思吃三碗饭?这得教训教训。她婆婆就开始又打又掐,横竖要长点记性,不然怎么行?一个好好的小姑娘,硬给婆婆打成了“鬼上身”,半夜哭醒要回家。街坊邻居瞎出主意,这个说要吃偏方,那个说要烧香驱鬼。请过了大神,吃过了偏方,当然是病情越来越重,彻底被弄垮。最惨的一幕是,不知谁的点子,要在开水里烫三回,再用冷水浇醒。刚开始那团圆媳妇还有劲挣扎,后来嘴巴直冒白泡,昏了又惊醒,惊醒又昏过去,用针扎再继续投入热水中……天哪,简直是满清十大酷刑。读了一半就不敢读下去,又想看完,跟看恐怖片透着指缝一样的心理。恨不得自己可以拨开这些围观的人群,来个英雄救美。可惜什么也做不了,眼睁睁看着这个团圆媳妇,在不到一年的光景被活活折磨死,还只能感叹,都是命~
好在还有温情的故事,结尾介绍了另外一个人物,一个磨工。某天告诉了东家,他成家了。大家都质疑,一个磨工怎么能成家?他们就该孤独终老的呀。好好的那个大姑娘怎么看上他?肯定是脑子坏了,要不就是狐狸精转世。甭管这些流言蜚语,这个磨工乐呵呵地守着他妻子以及刚出世的孩子,在一个四面漏风的茅棚开始了他们的小日子。孩子睡在草垛里,像个鸟窝。妻子圆润的脸变尖了,眼显得更大了。人们都嘲笑他,你家公子可好?磨工笑嘻嘻地答应,好呢,好呢。继续用三条腿的骡子磨面,做年糕换鸡蛋给妻子吃。很快妻子有了第二个孩子,磨工更开心了,磨面更带劲了,妻子的脸更尖了,第二年春天就去世了。街坊们都肯定,这样一个磨工带着两个孩子,怎么都活不过来的。可是,这个磨工好像什么也没发生,继续磨面,继续喂孩子,继续生活。那个大孩子倒是越长越大,可小的却看不到时间的痕迹,七八个月连翻身都不会。磨工还是喜滋滋地跟人介绍,孩子大了,会疼人了。中国的底层民众,大抵如此吧,逆来顺受。哪怕生活多艰辛,也能顽强地活下去。
唉,人生~